西方才是真會搞鬼!靈異景點賣門票、墓園當打卡點?!

與古老墓園毗隣而居的華宅售價一毛也没便宜。

鬼,在西方似乎已成了珍貴的觀光資源。美國商家把鬼當搖錢樹,靠「鬼網紅」大發利市,真難為了最底層無酬賣命的鬼。

美國的鄉間公路旅行可以看到沒人談論的美國,其中最顯著的就是鄉間墓園文化。

鄉間墓園文化

很多小鎮都有一條 Main Street,往往是唯一的街道。
小鎮的一切都在街道的兩邊。
最典型的佈局就是一間教堂、一間郵局、一家雜貨店附帶很貴的加油站、一家五金店,沿著街道散落著幾十戶人家,幾輛生鏽的小卡車,幾隻懶洋洋昏睡終日的狗 。

他們常把墓園放在小鎮入口,就在 Main Street 上,與小鎮簡單的人口比鄰而居,完全零忌諱。

如果在墓園走一圈,往往可也以得知小鎮的歷史。
所以我也培養出一套另類的旅遊方式,開車經過有墓園的小鎮,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停下來去墓園裡看一看,了解一下他們的死亡文化。
墓碑上會記載著往生者的名字,出生、死亡的日期,和家人對他們的懷念。
走了一圈你大概也知道這個小鎮有多古老。

小鎮的入口都會有標誌記載小鎮的人口。有些小鎮只有一百多人,躺在墓園裡的往往比活人還多。

在美國住久了,對我來說墓園跟鬼之間似乎也連不上關係。我不能說我不相信鬼,但我總覺得墓園跟鬼是兩碼事。
墓園所代表的是對過去的人的懷念,上面所記載的是一個開始和一個結束。
也許家屬把這些記錄在石頭上,也是期望百年後的一個路過的異鄉陌生人也能夠看到這個紀錄,如此而已。
所以我很難把這個跟靈異之間畫上等號。

曾經在北加靠近內華達州邊界一個淘金小鎮過夜,晚上摸黑抵達民宿並沒有注意到對面就是一個墳埸,不但緊鄰鎮中央,旁邊就是餐館酒吧和藝品店。
第二天早上穿過馬路去墓園裡逛了逛,發現好幾個墓碑的死亡日期竟然都是同樣的幾天,大家都葬在一起,而且都是年輕人。
讓我懷疑是不是碰上了礦災。另外一批共同死亡的日期橫跨了更早幾年的幾個月份,讓人懷疑會不會又是一場瘟疫或疾病。

一具一具的石刻墓碑彷彿就是小鎮的戶口名簿,也是圖書館。這些一百多年前的災難媒體未必報導過,但在墓園裡卻深深刻在石碑上永遠留存,只有鎮上的人才知道,也成為小鎮私藏的歷史。

後來網搜一下,發現小鎮著名的觀光資源就是那個古老的墳場。
網站上記載著埋在那裡的人,介紹他們的身世與墓碑及埋葬地點,儼然就是觀光指引。
進入小鎮有一座必經的百年鐵橋,文宣還記載著横樑上曾經有個女人在那裡被人吊死。
西方人對這一切不但不避諱,還把它當特色宣傳。
看著墓園旁邊的餐館、酒吧與藝品店,生意似乎也完全沒有受到影響。

上個月在北加州的海岸公路開車旅行,一天之内看到 5 個小鎮墓園,每一個都是 150 年以上,每一個也都是在小鎮的路邊上。
150 年了,很多都還插着花,也有放著玩具的,未必是家人,但至少是鎮民。
150 年了,他們並沒有被遺忘,因為大家仍是鄰居。
這也是一種獨特的美國鄕間墓園文化。

死亡紀念碑上的小幽默

美國荒郊野外偶爾會看到路邊小小的十字架,那表示有人曾經在那裡往生。當然大部分都是車禍。

我也看過樹林裡的十字架,回去上網查看才知道有人在那裡遭殺害棄屍。
有些還是冷案,10 年、20 年都沒破。
通常我會停下來看看卡片上的紀念文字,也順便表達我的敬意。

我們家路口的那棵大樹下就曾經發生車禍,有人在那裡往生,當天車禍現場我也看到了。
那段時間晚上散步,我會走過去看放在地上的蠟燭、照片和寫了同學們懷念文字的卡片,所以我也知道他叫保羅,知道他在哪個大學唸書,知道他的長相,也會順便跟他致意。

西方人對這些沒有忌諱,只有大方的懷念,這些路邊的十字架常常一擺就是好幾年。
上面照片裡高速公路邊的十字架已經擺了 3 年多,除非被大自然掃除,人們會永遠讓它留在那裡。

墨西哥有一條惡名昭彰的死亡公路,迂迴在海岸線的山脈之間。
他們放的不是十字架而是小小的神龕。當地人告訴我,每一個神龕都是一起死亡車禍,也是一個家庭的悲劇。
行駛在那條公路上,幾乎每幾分鐘就會看到一個不幸的故事⋯⋯這些都這麼永遠地流傳下來,也讓後世行駛在上面的車輛更加小心謹慎。

那天開車經過一片原野,看到路邊這個十字架。我猜是一位重機愛好者,因為旁邊擺了一輛玩具重機。
看看旁邊朋友留下的字句,知道他生前應該很愛喝啤酒、愛開玩笑,也愛交朋友。竟然跟我有點類似。
再抬頭往上面看,朋友們為他開了個玩笑,掛了一個骷髗頭和南瓜鬼,下面寫了一個斗大的 Spooky(嚇死人了)。

也許哀傷不是唯一的選擇

西方的葬禮都很溫馨小巧,也許只有幾十個人,沒有人會為社會關係充場面而到處發訃聞。
在場的人每一個都有該來的理由。參加過的葬禮中,我竟然從來沒有聽過哭聲,只有懷念和笑聲。

所以我不禁在想,萬一⋯⋯只要萬一就夠了,萬一,往生者的靈魂就飄浮在上面,作為送別的朋友,我們希望他看到最後送别的場面是什麼?
是讓他帶著莫名的悔恨哭著離去,還是帶著笑容飄走?
萬一死者跟活人一樣,有著完全一樣的情緒,反正是要走的,分離的時候哭哭啼啼哀天怨地,和輕鬆而懷念,哪一個比較容易接受? 

東方的葬禮彷彿是在為活人舉辦,整場都是以哀傷作為主軸,讓送行者盡情抒發心中的難過;西方的葬禮彷彿是為死者舉辦,整場都是以溫馨懷念作為主軸,讓他帶著微笑離開。

如果朋友為我們辦一場送別趴,作為那個被送別的人,我們是期望看到哭啼的哀傷還是令人懷念的歡笑?那活人的選擇為什麼不能用在死者身上?

那次在同事的葬禮上有人笑著在台上述說他的生前趣事。
這個人生前很愛跟我開玩笑,我也在敞開的棺木前悄悄地開了一個只有他才了解的小玩笑。
我在心底也悄悄告訴他,天哪,你居然穿三件頭西裝。

他是個幽默的人,我相信他的靈魂一定在偷笑。
最後我還親手參與埋了那位同事⋯⋯二十來個人,就這麼一鏟一鏟地往那個 6 呎深的墓穴填土。
這是我們能為他做的最後一件事,我也很榮幸參與了他一生最後的一個案子,而他也許一直在某個地方看着這一切。

那天在那一片荒野中,在這個小小的十字架前,看到上面那個 Spooky 的玩笑,我發自內心地笑了。
如果他不是位有幽默感的人,好友們不會拿出最後那份誠摯為他畫上這樣一個令人莞爾的句點。
也許那位重機往生者,也一直在旁邊偷偷陪著我笑,甚至還帶著一絲沾沾自喜的光榮。如果我是他,我也願意別人看了我的紀念碑就想會心一笑。
若真如此不也很好嗎?

東方的禁忌卻是西方的資源

美國當然也有鬼,而且為數應該不少,只是他們做得並不成功。
不過這是文化的關係,與能力無關。

美國人大部分不信鬼,而且也不怎麼怕鬼。
畢竟這個國家科技昌明太久了。
鬼對這個國家好像也沒什麼興趣,很多明明該鬧鬼的事情在這裡卻相安無事;很多應該成為鬼屋的地方在這個國家卻是平靜到令人失望。

鄰座一位美國同事買了一棟凶宅──前屋主的女兒在臥房內被人殺死,那也是現在他女兒住的房間,他說他不信這一套,住了這麼多年也相安無事。
那口氣輕描淡寫到好像在述說院子曾經有一棵蘋果樹被人砍了一樣。

離家不遠處有一個古老的小墓園,裡面擠了約一百人,有些墓碑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中期,墓園四周蓋滿了昂貴的華宅。
但是看看網路上的房價,與墓園僅有一牆之隔的房子好像一毛也沒便宜。
美國人就喜歡這種清靜,墓園和公園對他們都没差。進入華宅區跟墓園是同一條死路,所以外面會標明前方是「死路」(Dead End)。
裡面住戶也許還喜歡這種雙關語的幽默。

鬼在西方是商機

鬼,在西方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珍貴的觀光資源。
多年前我在英國一個小鎮住進全英國最老的旅館。
入住後拿起房間裡的觀光文宣,上面大剌剌地寫著「歡迎來到英國最有名的鬼旅館」。
我房間窗子面對的就是一個古墳──那也許還是他們特地為我挑的最具代表性的房間。
當然住了兩夜並沒有碰到鬼,退房的時候櫃台還略帶抱歉地說這也要碰運氣。

我抱怨晚上隔壁房間吵到我睡覺,她趕緊興奮地告訴我,那一整層樓都沒有其他住客,意思是在跟我邀功,證明多少也有鬧一點。
她的眼神彷彿在說:看吧!我沒騙你。

不久前路過矽谷著名古蹟,並在多年前被好萊塢改拍成靈異電影的《溫徹斯特鬼屋》,看到門口儼然就是觀光景點,廣告牌上寫著斗大的「靈異之旅」。

這裡原來只是一個神秘的歷史古蹟,後來為了拓展業務加碼開放了鬼之旅。
還有人趁機在售票處門口停了一輛殯儀館葬禮車,裡面還放了一口棺材趁機站台風光一下。

這輛葬禮車使我想到兒子小時候就有一輛玩具葬禮車,做得非常精緻。
孩子從小就對這些沒有忌諱,在這種小地方都得到映證。

這又使我想到嘉義民雄鬼屋的處境,同樣都是傳說中有靈異現象的歷史古蹟,在台灣雖然也有人會前往觀光,但還不到像在美國這樣,除了變成熱門觀光景點之外還可以導覽靈異之旅。

東方的忌諱在這裡都是商機。

洛杉磯的瑪利皇后號遊輪是著名的鬼景點,也上過好幾次靈異節目。
我們去參觀的時候看到其中一部電梯前面標示曾經有人就在這部電梯裡看到鬼──這種事還深怕遊客不知道。
導覽把我們帶到船上兩個最著名的靈異景點,一個是機房,另一個是底艙的游泳池。
然後把燈全部關掉,開始大方訴說這裡所發生過的意外死亡事件與鬼故事。

加碼讓鬼鬧得更兇

距離舊金山 30 分鐘的半月灣有一個著名的海景餐廳,以藍衣女鬼出名──餐廳網站特别強調他們的招牌就是「藍衣女鬼」。
顯然這比菜色還重要。如果講出餐廳的名字大概沒幾個人聽過,可是只要一提到藍衣女鬼大家都很熟悉。

故事背景是在 1920 年代,藍衣女子是餐廳酒吧常客,因為愛上酒吧的鋼琴師,兩人下班後在海灘漫步,疑似雙雙遭到吃醋的丈夫從背後刺死。
從此藍衣女子就不厭其煩地回到酒吧,希望能再見到鋼琴師。
女鬼出現的時候,吧檯的吊燈會搖動,餐廳裡的廚子也常會遭人在背後拍打,有時候盤架上的餐具會自動移位。
很多餐館員工都看到過她披著棕色長髮,穿著藍色長裙在地板上「掠過」。
寫到這裡,我必須說這是東西文化接近到最令我興奮的一次:長髮披肩、長裙、沒有腳,用飄的⋯⋯老天,這不百分之百符合我們「阿飄」的定義嗎?
所以我非常懷疑她是不是有東方血統。

這個故事在當地流傳了 50 年,一直吸引著在地顧客,一直到 1981 年登上《舊金山觀察報》,小酒吧才一炮而紅。
2019 年著名的旅遊頻道把故事搬上電視,製作了一集《美國最恐怖的地方》,這個鬼地方更全美爆紅。
後來有員工爆料,餐館爆紅後為了開發更大商機,請人在酒吧和廁所裝了一些裝神弄鬼的小機關來吸引更多客人。
但爆料員工也說酒吧的確一直有鬧鬼,只是鬧得不夠兇,所以餐廳加碼吸引更多顧客。
我認為重點不是這裡是否真鬧鬼,而是東西方對鬼看法的不同──商家竟然會嫌鬼鬧得不夠兇還自己加料。
如果發生在台灣,我不相信有任何一家傳說鬧鬼的餐館,會自己加碼讓鬼鬧得更兇來吸引顧客。

這麼異端的「借鬼促銷」顯然也很成功,因為大家都想去看鬼,餐館也沾光爆紅。
疫情前我就聽說有科技廠商請客戶去那裡吃飯以示年終盛大酬謝。
美國商家把鬼當搖錢樹,像這樣靠「鬼網紅」而大發利市,也真難為了最底層無酬賣命的鬼。

鬼的跨文化力量

過去幾百年來西方的鬼往往都是以醜陋噁心的嘴臉出現,讓人討厭的程度遠超過恐懼。
他們並不了解東方鬼令人不寒而慄的恐怖藝術。
可是日本鬼片《七夜怪談》在 20 年前成功打入好萊塢,改變了美國人對鬼應該有的態度。
有時候跟老美聊到鬼,他們都異口同聲承認長髮披肩、看不見臉的白衣阿飄,才是無懈可擊地恐怖。

他們這才瞭解真正的恐怖「在感覺而不在視覺」,要做到恐怖就必須要拿捏好陰森。
也許這才是西方人過去不怕鬼的原因。
所以不是西方的鬼不可怕,而是他們不知道怎樣讓自己更可怕;也不是他們不鬧,而是碰到從不把鬼當回事的人,他們大概也懶得閙了。
畢竟這種事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